中國象棋是中國傳統文化,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,它歷史悠久,趣味濃厚,簡明易懂。中國象棋在中國的群眾基礎遠遠超過圍棋,是普及最廣的棋類項目,目前中國象棋已流傳到十幾個國家和地區。
象棋起源于中國,但有關起源時期和發明者說法不一。其中一種是起源于堯舜禹時期:傳說舜的弟弟叫象,象為人懶惰,好玩耍。因為象桀驁不馴,所以舜把他禁居起來,又恐他寂寞,所以為他制作此棋局,使他有所娛樂。由于他弟弟叫象,故稱“象棋”。隨著時代變遷,象棋日趨完善的同時,也不離軍事戰爭和兵法的宗旨,甚至有些思想和詞匯都運用到了生活中,例如“馬前卒”“馬后炮”。
我的姥爺很喜歡象棋,也是一位象棋高手。所以我自幼就學習象棋,也對這32顆棋子的巧妙變換充滿熱愛和好奇。當時我才上一年級,是象棋班里最小的學生,班上的其它三個學生里最小的也有四年級。所以老師第一次在班里組織象棋循環賽,我無疑以三局不勝的戰績收場。雖然當時我戰績不佳,但依然沒抵擋住我對象棋的熱愛。不到一年,象棋班解作文人網m.embank.com.cn散了,于是我便在家和媽媽下。雖然媽媽棋力也不高,但還是經常能下贏我。“當頭炮,把馬跳”……她架個炮,我支個士;她出個直車;我出個橫車。一來一往,一攻一守,我們不僅嘴上喊著口訣,臉上還眉飛色舞。雖然是兩位棋藝欠佳之人對弈,卻好像“棋逢對手,將遇良才”下得不亦樂乎。這是我的象棋初體驗,也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次探索。
之后我常有零零散散的棋局——和爺爺,和爸爸,和同學,甚至和修車子的大爺,我都下過象棋,不時地還能走出幾手好棋。隨著我上初中,下棋的機會越來越少。在新初二暑假,我見到了久違的象棋。當時我們全班的學習小組都在一起,同學們帶來各種棋:中國象棋、國際象棋、軍棋、五子棋……我常常圍在中國象棋邊觀戰,有時一盤就得分好幾個課間下,但我不覺得棋下得慢,反而和大家共同討論、互獻棋技,那是下棋中我最享受的時光。中華文化正是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中產生和流傳的,一代一代人享受其中,便是對文化最好的傳承。
一張棋盤,楚河漢界三分闊;兩位棋手,智慧謀略萬丈深。